2019年1月1日,新个税法正式全面落地。
“究竟是哪个编号,房贷合同、购房合同编号有一堆,我现在有点乱!”
“爹妈到今年7月份才年满60周岁,现在就需要填报吗?”
“单位全称以及纳税编号在哪里能查询到?”
这两天很多人都在翻看各种证件或资料,将一列列信息编号输入“个人所得税”app。各方适应需要时间,但大家也充满期待——在1月份发薪日,个税减税红利会切实落地。
个税新政的落地,更多个体将对**税收的征集有更清醒的意识。归功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个体很容易完成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房贷利息和房租、赡养老人等信息的填报。不同部门整合的公民信息,互相比对、互相充实,能打造一个更完备的自然人涉税信息系统。
曾经,面向个人直接征税是件成本高昂、难以实现的事情,未来将变得更容易。这有利于我国税制的优化,企业税负、流通环节税负能进一步减轻,而面向个人收入、财产的税收占比将提高。
可以预见,随着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财产的积累,包括个税、房地产税等直接税,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财政要真减税
以个税为代表的税制改革在加快推进,而2018年政策的主题词在“减税”,外界从来没有像2018年这般渴望减税。
财政这边风景“独好”,是减税呼声渐起的重要原因。2018年上半年国内增值税、个税分别增长了16.6%、20.3%,相比同期GDP 6.8%的增速要高出一大截。
财政部在每个季度的数据发布会上,都需要不断解释,财政收入是按现价计征的,GDP是不变价计算的,工业品价格的回升、上游企业利润的改善、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等,带动税收实现较快增长。
2018年初政府已经明确了减税降费的安排,包括增值税、个税等减税举措,预计全年再为企业和个人减税8000亿元。税收收入保持较快增长,GDP没有赶上,意味着政府从国民收入分得更多,整体宏观税负在上升。
财政收入维持较高增长,与市场感知到的实体经济状况并不一致。2018年4月份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外部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国内经济运行也面临压力,当时市场融资渠道收紧,部分民企资金链断裂、经营愈发困难,与地方政府深度绑定的城**司部分出现信用事件,都反映出现实的焦灼。
2018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何财政收入形势如此超预期?这需要往前追溯,其实2018年只是延续了2017年的走势。
拉长时间轴来看,随着2008年四万亿**政策效用的减退,我国GDP增速从2010年开始整体不断下行。2014年“新常态”的提出就是基于此,我们需要适应经济从高速转为中高速的现状,还需要消化**政策带来的“产能过剩”等问题。
财政收入作为政府从GDP中分享来的部分,自然也要进入“新常态”。2013-2016年的财政数据反映很明显,财政收入告别了动辄20%以上的超高增速,回落到个位数的“中低速”增长。
到2016年下半年,随着去产能效果的显现、上游工业品价格的回升、上游企业利润的大幅改善,财政收入形势随之好转。2017年财政收入形势明显好转,每月税收收入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年税收录得10.7%的增速。2018年延续了该趋势,上半年税收收入累计增长14%。
纾困实体经济
财政形势的好转,在2017年是经济企稳向好的标志之一,到2018年却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因为内外形势都在改变。
2018年我国内外因素的交织让下游民企经营出现困难,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增强,很大地动摇了市场年初较为乐观的预期。部分外向型企业抢出口,并对出口前景表示担忧,政策也在积极响应,包括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出台帮扶受影响员工再就业的预案等。
财政收入蒸蒸日上,对比着艰难经营的企业,减税变得理所当然。
2018年上半年GDP增速6.8%,相较2017年仅仅回落了0.1%,经济运行仍然平稳。但2018年总是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消息,影响了市场的信心。
2018年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月增长8.5%,比这个增速更低的要追溯到15年前。一向平稳的消费数据骤跌,引发市场对于“消费降级”的讨论。
前些年网购的持续火爆,围绕住房、汽车等大类消费的较快增长,都在2018年迎来了拐点。房贷加杠杆、房地产财富效应减弱、居民收入增速放缓等,都让消费行为更趋理性。
扩大内需、提振消费,很快成为政策着力点。其中,个税改革加快推进。2018年6月下旬,个税法**上会。一审未提交表决,个税法草案随即对外公开征求意见。7月底,个税法草案完成征求意见。没有太多犹豫,8月底个税法提交二审并获得通过。
8月底个税法刚获通过没多久,企业社保转交税务部门征管一事,又让广大中小企业惶惶不安。我国社保名义缴费率很高、实际缴费率偏低,是很多中小企业的“原罪”之一。社保转交税务征收本有利于规则的统一,也有利于社保基金的可持续运行,但适用更高的费率也将会加剧企业的死亡。
社保降费变得很迫切,政策反应也很快。9月份,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抓紧研究适当降低社保费率,确保总体不增加企业负担。
进入2018年第三季度,实体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政策也随之加码。9月20日,国务院总理李 克强在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时对外表示,“将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更加明显的降费”。
为企业减税降负
复盘2018年政策走向,纾困实体经济、与市场共度时艰,是减税的主要逻辑。
这条政策逻辑主线,仍然适用2019年。企业投资意愿不强、居民消费增长受限等仍会持续,企业抢出口提前释放了2019年的部分需求,外部需求持续疲软。
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对2019年减税政策有更具体的安排,将实行普惠性减税和结构性减税相结合,重点减轻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收负担,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对小微企业和科技型初创企业实施普惠性税收减免;全面实施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落实好6项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减轻居民税负等。
针对企业的减税政策将进一步加码。作为**大主体税种,增值税是绕不开的。2018年为了降**造业、交通运输业的负担,增值税17%、11%这两档税率各下调了1个百分点,降至16%、10%。
经2018年调整后,我国增值税有16%、10%、6%三档税率,将朝着三档并两档、税制更为简洁中性公平的方向转变。
对应2018年增长较快的国内增值税,下调1个百分点显然还不够。外界普遍预计,2019年增值税税率还会进一步下调。
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16%、10%这两档税率,对应着制造业等实体经济,有望继续下调。当前经济形势下,三档并两档,只能是高档税率并入到低档税率,比如是否将10%并入到6%,还要看具体减税力度。
财政工作会议提到的“普惠性减税”,针对小微企业的更多减税政策有望出台。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19年要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数量众多的小微企业,在稳就业上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房地产税立法会加快吗?
除了出于稳就业、提高居民收入考虑,需要降低企业税负。消费增速的趋势放缓,也需要降低个人税负。
2019年新个税法的全面落地,是提高居民获得感、提振消费的主要举措。无论是起征点从3500元/月提高到5000元/月,还是引入专项附加扣除,都能减轻大部分纳税人的负担。
个税目前是我国仅次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的第三大税种。除了减税,个税新政还有优化税制的用意。个税改革引入综合税制,实行对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特许经营权使用费收入四类收入的合并纳税,旨在增强个税调节功能、促进社会公平。
“像我们这类除了工薪收入之外,还有较多劳务报酬的人群,在新个税法的条件下,因为收入合并纳税,并适用统一的综合税率表,* 高边际税率达到45%,相较之前税负很可能是上升的。”有高校学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加强个税的调节功能,意味着部分高收入群体的税负将有所回归,其避税空间将进一步缩小。2018年已经在做这部分工作,典型的像由范冰冰引发的影视圈补税风波。
新个税法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将更广泛的自然人与税务机关直接联系上了。我国以流通环节税种居多,多由企业完成税收的缴纳工作,个税也多由单位代扣代缴,个人虽然可能是税收的实际负担者,但并不怎么参与税收征集缴纳的过程。
2019年之后,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房贷利息和房租、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的享有,需要自然人自行填报相关信息。综合按年纳税的机制,需要纳税人参与到年度汇算清缴,实行税收的多退少补。这是纳税习惯的很大改变,纳税的责任更多归还给了个人。
目前这些专项附加扣除,部分引入了夫妻关系、亲子关系。随着自然人涉税信息的完善,未来以家庭作为纳税单位也将变成可能。
当然,在大家享受减税红利的同时,同样拜信息系统所赐,个人的收入、财产等信息将更趋完备,个税也能实现更大程度上的应收尽收。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提高,个税收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速。长远来看,居民收入的增长,将助推个税规模的进一步壮大。
另一与个人直接相关的税种是房地产税,2018年其实也未曾远离公众视线。3月初,全国两会期间消息显示,全国人大预工委、财政部及其他有关方面正在抓紧起草和完善房地产税法草案。4月份在省级人大、省级财政系统内部,曾就草案征求过意见。9月份,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中,房地产税法列为**类项目,拟在本届任期内提请审议。
出于更公平的税制体系建设,房地产税是必不可少的。不过,在2019年稳定预期、提振信心等诉求下,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是主基调,房地产税法在全国层面的立法有可能会加快,但各地仍然会谨慎对待其具体落地。
(免责申明:本文为转载,对于本文内容我们致力于保护原作者版权,转载仅为更好地传播信息,别无他用,如涉及侵权,请尽快与我们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