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共同主办的“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17年会”在京举行,年会的主题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型城市群的构想与建设”。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承办。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组长徐匡迪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及雄安新区建设”为题作主旨演讲。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涛、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先后致辞。
为城市群发展建言献策
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组长徐匡迪强调,目前新区**还在不断深入研究,正在探讨几个重大问题:如何做到理水营城,真正实现水城融、蓝绿汇、天人合;如何做到新区建设中城乡协同发展理念的融合,真正把雄安新区建设成田园城市、特色县城、美丽乡村;如何在城市建设中紧紧抓住科技创新,做到“历经百年不落后”;如何在新区建设中同步修复白洋淀的生态功能。
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表示,区域协调与共同发展是中国、也是世界难题。城镇化是人类发展的重要进程,城市集群化是城市世界与城市中国的重要发展趋势,京津冀既面临着区域协同和可持续城镇化的严峻挑战,又拥有建设***城市群的巨大潜力。通过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城市群,破解京津冀的空间失衡和京津大城市病,不仅对京津冀的健康与协同发展,及中国经济转型和国际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探索全国乃至于世界区域协同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路径与模式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涛表示,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特定阶段而出现的空间组织形式,在经济全球化与新型城镇化时代背景下得到了迅猛发展,城市群建设水平也从一个侧面衡量着综合国力的高低。我国的城市群是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战略核心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区。打造城市群,需要有新的理念和举措,要在通盘考虑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文化历史等发展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互惠共生、和谐发展的人地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则强调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性。他指出,无论是推进城镇化、建设城市群,还是疏解非首都功能、发展雄安新区等,都应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引导。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三个提高”,即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潜在增长率。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那就是:中国经济未来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必须提高潜在增长率而不是超越潜在增长率;提高潜在增长率,可持续来源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可持续、*主要的源泉。“三个提高”的内在逻辑决定了我们的城镇化和城市发展都应该遵循生产率原则,没有这个原则,任何发展战略都可能事倍功半。
要按基本规律**和建设
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对京津冀三地整体功能做了定位,即以首都为核心的***城市群、区域整体协作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
“打造京津冀***城市群,既要把握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要充分考虑区域实际;既要立足于发展当前比较优势,又要体现高端发展、长远发展的要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范恒山表示,打造京津冀***城市群需要把握以下原则:坚持优化布局、协同发展;坚持有序开发、集约发展;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分工协作、联动发展;坚持改革引领、创新发展。
北京(楼盘)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认为,要实现京津冀地区联动发展,就要按照***城市群的基本规律进行**、建设和发展,除了建立产业之间的联系之外,还要尊重空间规律,由过去的单中心向多中心、网络化发展。
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看来,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不仅关系该地区的长远发展,而且能为我国破解大城市病、大城市发展难以及发展其他都市圈提供可复制的经验。他进一步分析认为,消除社会保障及相关服务的政策壁垒应该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性举措。因为只有物的协同发展,没有人的协同发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协同发展,更不可能形成长久的协同发展格局。只有区域内的人员能自由流动,并享受到平等的社会保障及相关公共服务,才能真正实现人与社会的协同,真正形成一体化的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格局。
(申明:本文为转载,仅为更好地传播信息,别无他用,如涉及侵权,请尽快与我们联系删除,谢谢!)